學術研究
在空見之中纏繞的敘述-閱讀謝貽娟作品的情境 |文/ 黃文勇教授
在空見之中纏繞的敘述
-閱讀謝貽娟作品的情境
-阿勇
藝術如同一束璀璨的光,吸引著無數心靈的追隨者。對於藝術的狂熱與執著,並非僅僅是對美的追求,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。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,我們不僅是在欣賞作品,亦是在感受創作背後的心血,體會那份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共鳴。
追求藝術的狂熱之人,無疑的,總是用盡靈魂,企圖跨越那渴望的邊界。
藝術的本質在於其獨特的情感/思想表達。藝術作品往往能夠超越語言的限制,直接觸動觀者的心靈,促使人體驗到深切的情感共鳴。
謝貽娟為了尋找藝術的真理追求藝術的靈魂,1991 年到英國(24 歲)不斷的與自己對話。Amanda 教授幫她研究的主題取名為「None Space」。
「None Space」
「None Space」的概念源於對於空間的深層思考(非空間),它涉及物理上的空間概念,亦引申到心靈與存在的層面。在於表達一種超越傳統物理空間的存在。
從哲學角度來看
「None Space」被視為一種對於現實與虛無之間界限的探究。在哲學上,空間是與物理存在、物體互動及人類知覺之間的基本框架。
亞里士多德對空間的理解強調其具體性,認為空間是物體存在的依據,唯有存在物體的地方,才能談論空間的概念。
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尤其在現代哲學中,諸如海德格爾等哲學家開始質疑傳統對空間的定義。海德格爾強調存在的本質,提出「無」就像是一種根源性的存在,因此在某種程度上,「None Space」可以被視為一種存在的狀態,抑或是一種對「在」的深入思考。「None Space」可以被詮釋為一種內在的潛能,代表著一切事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狀態。
從佛學的角度來看
佛學對「None Space」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。認為不僅僅是「無」或「虛無」,而是一種超越的存在狀態,讓人能從執著中抽離,體會真正的自在。
「None Space」則與「空」的概念有著密切的關聯。在佛學中,「空」並不是一種虛無,而是一種深刻的實相。它意味著一切事物皆無自性,一切存在皆為無常。「空」是指現象的本質,任何事物皆處於不斷變化之中,並沒有固定的自我。
當我們超越對物質的執著,便能理解到宇宙的根本性質——即「空性」。這個「空性」是一種解脫的智慧,引導我們擺脫煩惱與痛苦。「None Space」可以視為一種「無我」的境界,強調超越思維的限制,接受存在的流動性。
「None Space」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理解為心靈上的一種空白狀態。當我們經歷繁瑣的生活、淨化內心的過程,便能感受到一種「無障礙」的狀態。在這種狀態下,人們的心靈得以不再受到過去的經歷和未來的擔憂所困擾,心如止水,達到一種內心的平靜。這種內心的寧靜,可以用或許是更為抽象的「None Space」來形容。
「None Space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,更是一種生活智慧。當創作時陷入一種「心流」狀態,潛入一個被遺忘的空間,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自我與內心的和諧與「對話」。
謝貽娟作品集
https://www.johsiehfoundation.com/artwork?id=12
版畫系列Ⅳ
https://www.johsiehfoundation.com/space/47
浮光掠影 照相腐蝕版畫
https://www.johsiehfoundation.com/space/12
謝貽娟以心靈的運動(顛覆)—打破傳統美學的框架。運用康丁斯基—點的運動,點、線、面構成的實驗與探索,藉由線的可能性、情緒,面(空間的隱喻)。
色彩的情感隱喻,創作多元的手稿、手札、文學、繪畫、版畫……
閱讀謝貽娟的作品,宛如繁星點綴夜空,既瑰麗又深邃。
「在空見之中纏繞的敘事」
「空見」是佛學中一個深奧且重要的概念,源於對事物本質的深入探討。其核心意涵在於揭示一切法無自性,亦即「空」。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
這種「空」並非虛無,恰恰相反,它展現了事物的相依性和互動性,強調所有存在皆是因緣和合的結果。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,沒有固定的自性,不受框架受限者。
在空見之中,無論是物理空間還是心靈世界,都存在著一種纏繞的敘述關係,這種關係如同空氣般飄忽而又無處不在。
這些敘述如同空氣中的分子,雖靜默無形,但卻深刻的牽引著行為和思維。通過故事敘述、回憶與對話,將自己的生命經歷編織成一個個小宇宙。
「纏繞敘述」是一種複雜的敘事策略,超越了傳統的線性時間軸和單一因果關係。它涵蓋了非線性敘述、多層次敘述、自我指涉以及重複性敘事等面向。
非線性敘事:
指事件不按時間順序呈現,或敘事不遵循事件的直接因果模式。常見手法包括倒敘、前敘、平行剪輯、多重視角、破碎時間線等。這種敘事方式能創造張力,強調特定主題,並鼓勵觀者積極參與拼湊故事線,從而獲得更複雜多面向的理解。
多層次敘事:
在文學作品中,敘述常包含多層敘述,不同層次敘述者的觀點相互關聯,形成整體一致性。透過情節發展、主題探討、人物情感等多個層面展示故事深度。它可從不同人物視角切入,展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感受和反應,從而豐富故事的層次感。
自我指涉:
是指一個語句、概念、圖像或系統指向其自身(隱喻)的一種現象。當一個心靈對自身的狀態和存在進行思考或自省,即被視為一種更深層次的自我指涉。自我指涉的觀念在不同領域展現出多樣的面貌,其基本特徵在於一個對象、概念或陳述對其自身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參照。
重複性敘事:
藝術與所要表達的真義之間應是一種「重複」的關係,而非「再現」關係。「重複」關乎創造的「行為」,與「律則」相對立,是直接真義的表達,不透過任何中介物。在純粹「重複」的探索過程中,找尋「差異性」的創造語意。是切入探索藝術的本質(提問)的方法論。
「纏繞敘述」,便是那一根根無形的絲線,將不同的經歷和情感纏繞在一起,形成一個多維的網絡。是呈現情感的主要方式,並且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中,展示出更為複雜的纏繞關係,不僅讓我們懂得了他人的故事,也讓我們在彼此的敘述中找到共鳴(共振)。
謝貽娟的作品涉及多重視角,多角度地切入,融合情感與生命經驗,使得每一個碎片都能纏繞成一個完整而深刻的故事。讓觀者在圖像意涵感受到空間的廣闊與時間的流轉。
以「在空見之中纏繞的敘述」詮釋謝貽娟的創作狀態,不僅涉及到生活中的互動與交流。也反映出謝貽娟對文學性(詩性)的深邃內涵,以及謝貽娟對禪學的體悟與感知,拓展了我們對於「敘述性」的認知與理解。
通過不同視角的敘述語言(畫境)塑造不同的思維、情境(當下的),使其在空見中纏繞的情感與思想鮮活而真實。以虛無與現實的交錯,展現人類思維的複雜與矛盾,讓觀者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中,感受到潛藏在表面底層的深刻情感與哲理。
在這種交錯纏繞的敘述中,不只編織出自傳體的書寫語境,更是觸及探索生命、情感與思想的深邃表達。在觀想(內觀)的世界中找到與自性的「對話」。
陷入一種「心流」狀態。
潛入一個被遺忘的空見。
「在空見之中纏繞的敘述」,體現在時間的流動中,將過去的經歷、當下的情感和未來的期待,以共時性(平行時空)交織成一幅幅纖細的「幽明風景」。
「幽明」,承載著豐富而深邃的意涵,它不僅僅是單純的光線明暗變化,更是對生命、時間、空間乃至於存在本質的哲學性反思。